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請問 洪蘭老師(一)


此篇為2012年寫 
    上周去聽了一堂邱慶龍老師的課,邱老師非常誠懇、認真的演說風格,很讓人欣賞,他介紹我們看一本請問洪蘭老師的書。周末帶女兒到誠品看書,刻意去找了這本書,看了一下,裡面的觀念很棒!
    人的磁場是很有意思的,喜歡邱老師友善、誠懇又有愛心的教學風格,他介紹的洪蘭老師寫的書也是這種理念,這就是人與人的磁場對了,會互相吸引能找到共同語言。
    每次的分享我的收穫最大,看一次,再做一次整理,一方面分享,二方面可內化吸收自用,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做學習分享的原因。

書中提到: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很多時候,犧牲短期享受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人只要有了期待,再大的痛苦都可以忍受。
書中說到:「學習的痛苦是短暫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把現在做功課的痛苦跟將來成為一個有智慧、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的快樂連結在一起,就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書中提到:大腦終生可學習,成功不在一時。做父母不必擔心孩子在青春期前,大腦裝進了多少東西,反而要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千萬不要為了功課賠掉健康(我想這健康應該是指生理、心理)。我們大腦是可以終生學習的,孩子只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具有好奇心和動機,孩子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學知識,不必急在一時。父母的觀念從一開始就得正確,因為大人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命運。只有當孩子是個心理健康的人時,他才可能有個有義意的人生。
書中還提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小時候的事情都會在大腦裡留下痕跡。所以我們常常會有說不出來原因的”偏好”或”恐懼”,那就是童年記憶的痕跡。
洪蘭還提到:促進神經連結最好的方法就是「經驗」,孩子需要經驗,來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界的刺激。”遊戲”正是讓孩子學習最快的一種方法。智力的發展是慢慢來的,所謂”成熟”指的是水到渠成,急不得的。過去行為主義者主張,幼兒哭的時候不可以抱,要等到不哭了才抱。認為「哭時抱他是獎勵他哭,他以後會愛哭」的這種說法,現已證明是錯的。嬰兒哭代表孩子有需求,小時候的需求能被滿足,對日後情緒的發展有很重要影響。
書中提到:創造力跟聰明才智不是絕對的線性關係,只要智力過了門檻,人人都是創意人。它跟思想的靈活度和背景知識的多寡有正相關,換句話說,有創意的人是神經連接最密的人。有創意的人不見得是功課好或會考試的,反而有可能是功課不好,喜歡遊戲,不肯乖乖坐在教室中讀書的孩子創意高。
文中還提到:創造力的神經機制就是閱讀,因為閱讀是促使神經連接的最好方法。好的創意者必須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使他神經連接網路稠密,容易觸類旁通,讓新點子出來。學習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