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有不為2015/11/18


   我們的教育體系下,常常跟我們強調一個人要"有為","有不為"對我們來說比較陌生。"有為"是多做事,有好成績、好成就,考證要愈多,愈有成就,在工作上業務愈繁忙,會愈成功,如此才是一位有為的青年,也愈接近成功。我們也會去做很多事,去顯示我們能力、價值感、優越感。"有不為"是出於孟子,原文就是『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意思是指人只有對某些事情,捨棄不幹,才能有所做為,也可以說你要有所作為,必須先要有所不為。這是在超級演說家裡口條、台風一級棒的王帆,部分演說內容,很吸引我。
    王帆述說她在一次交換學生時來到台灣,參觀了林語堂的故居,看到匾額上寫的有不為齋,她去查了一下,發現林語堂為這所謂的"有不為"曾說過:「我一生中所做過的許多事,力求上帝寬佑,想想倒是未做過的事,反而是我的美德,我不曾寫過一篇當局嘉獎過的文章,我不曾吆喝佣人,我不曾白拿百姓的一毛錢,這社會不會缺歌功頌德的人,但缺威武不屈的人,不缺到處捐款的人,但缺富貴不淫的人,不缺窮困僚到的人,但缺貧賤不移的人。」"有不為"不僅僅是,當我們面臨選擇時要懂得取捨,更是面對誘惑時,要敢於"不為"的堅守底線。

   演說中王帆對大家說:「"有不為"可能在短時間,不可以為我們帶來實際的利益,但希望它會是一個種子,從今天開始埋在你、我每一個人的心中。等它生根發芽,便會蔚然成風,成為一個信仰。一個人的高低、貴賤、好壞,真正不是體現在他做了什麼,更重要是體現在他沒做什麼,不肯做什麼。"有為"固然好,而"有不為"更是一個人的品格,一個社會的底線,一個民族的氣節。聽了有份感動。
    舞台上張衛健分享他從書中看到的這麼一段話"人生不只是追求達到怎樣的事業成就,更加要追求的是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後者才是我們要追求的人生目標。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