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賞識自己-看見孩子的天賦(五)


此篇為2011年寫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把父母的付出覺得是應該的,為什麼因為我們也把孩子的付出當作是應該的。盧老師跟我們談到他跟孩子的相處模式,他說,孩子回來,會問,孩子今天過得好嗎 ?孩子會說還不錯。他會說:「謝謝你把自己照顧的這麼好,讓爸媽能安心工作。」把孩子做好的事,給予回饋,給予感恩,養成這個習慣。
   教導要以身作則,孩子就會去學習,我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可以為別人付出什麼,可以為別人服務什麼,有如此的思維,一定會成功。永遠珍惜與感恩,別人對我們的好。去營造一個家庭,充滿珍惜、感恩的氣氛。
    發展心理學說,九歲以前請你用正向方式教導孩子。九到十二歲請你把手放開來,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十二歲以後的孩子,千萬不能管,不能教,你要把手完全放開來。那怎麼教,就是你期待他如何對待你,你就如何對待他。很簡單,經常去需要,跟感謝孩子,預告成功。是要學習。
    盧老師說,他希望沒到家,孩子能在家寫功課,會打電話回去說:「我那孩子會主動的做功課,把自己的功課做好,讓爸爸媽媽安心的孩子不知道回來了沒有。」兒子會說:「是我啦!是我啦!
    有次星期天下午友人約他演講,他說對不起,他有很重要的事要辦。因為星期天下午是他與兒子上網球課的時間。他把這當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孩子一禮拜,才給他這麼一次機會,我要好好珍惜。如此用心的父母,孩子怎會不好。
    所以我們用什麼心情去對待孩子,孩子就用什麼心情對待我們。那什叫"有效的管教"。每天我們一定要孩子做三件事情,父母也一定要做到。 1.做家事2.讀書3.運動。
   他孩子到了晚上會跟他說:「爸爸我有這榮幸為你倒垃圾嗎?」盧老師會說:「好,你的榮幸可以開始了,快去吧。」而且用真誠、感恩的心來,謝謝別人給你服務的機會,這就叫生活教育。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