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哲學看世界2016/03/30


   「真正的《哲學》要想的不只是一輩子,是要超出生命範圍。《哲學》的思維是一種讓我們超越"感受"的思維,超越眼前事實的思維。」「眼前"感受"到,摸到是一種"",譬如別人有錢,我也要有錢,別人有別墅,我也要有。追求那是會讓人不快樂的事,原因是變化太大了。其實萬變不離其""""是什麼?是看不到,也摸不到,但它確實是存在的東西。」這是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一場演說。有深度有溫度的演說。
    提到""跟人心裡的"潛意識"是一樣的,也就是""存在,但我們不一定清楚。很多人會為生活很忙碌,忙碌追求是為了更好生活,但卻有很多人不快樂,因為大家追求的只是一個""。演說中提到在《哲學》裡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
    在接受的教育裡我們會說這是""的,那是""的,哲學家黑格爾曾說我們要找的是它存在的價值,如果"出現了"就一定有它的價值,譬如我們常常會去批判前面觀點,那前面觀點就是後面觀點的"恩人"
    提到"物質"精神"那個先存在,舉個例子說飛機的發明,飛機是發明了,才製造出來的,但在還沒發明飛機前,飛機的原理就存在了。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例子:低等動物一出生就能自我生存,最有智慧的人在生命初期是最脆弱的,需要別人幫助才能生存。這是要我們學會跟感恩照顧我們的恩人(父母)的功課。
    不認同『改造世界』這句話,是〝認識世界,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是。也就是研究自然背後精神,才是最理想的尊敬,我們要的是保持對自然的尊敬、好奇跟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