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三2016/02/28


    《黃帝內經》這本經典,實際上是在說皇帝跟他老師對話的一本書,是以一種探尋的方式,是一部屬於世界的哲學書。文中說到"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天師"是指自然之師,此處指的是岐伯,皇帝問天師,為何過去的人可以長壽,保持身體不衰老,為何現在的我們只要過了半百,身體就衰老呢? 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岐伯對曰:時代沒變,是人的問題,(時代沒變,因為永遠是春、夏、秋、冬,永遠是東、西、南、北。)
    "其知道者”“知道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指十二時辰的養生,陰陽乃指天地的變化,術數就是指春、夏、秋、冬,也是指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的時間段。)
     這裡說到一點很有意思,古時候不可以隨便說"知道"的,那是一種傲慢的舉止跟態度,要說"好、諾",因為""不是我們隨隨便便就可以知的。有趣呢!
    "食飲有節"我們吃的東西都源於地,都是從地上生長出來的,""是指什麼時間該吃什麼東西,也就是什麼時間,會有什麼時間的氣,譬如:菊花就是很特別的,它是一年四季都長的東西,它難得的是在秋、冬會開,它補的是我們的""""
    "起居有常"我們人是要根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原理去做,身體才會健康的。
    "不妄作勞"意指不亂來,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古之人是怎樣去生活,核心原則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那現在的人呢經典裡是如此說的"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說到是"以酒為漿現在人會去喝酒,會讓我們變成不是理性的人跟狀態。譬如:有些時候人會去拿不是屬於我們的東西。""是胡來之意,不該我們得的我們非要得。""是指不變,也是指東、西、南、北,春、夏、秋、冬,而現在的人在該做什麼時,會不去做。譬如:該結婚時不結。該生孩子時不生孩子,沒理性的,不能掌控自己這就叫"以妄為常”。
    我們年歲愈來愈大會比較做到管理好自己,但是就算是如此,有人還是會說,我還是心情不好,為什麼? 這是關於的慾望在作祟,就是我們老想著讓別人說我們好。譬如:我們年紀大了,老想要管孩子的事,孩子不聽,我們就生氣、鬱悶,如此病怎會好。 或是有些人老想要別人說我們好,時時刻刻都擔心得罪別人,這種人一定會得肝瘀病。
    我們有病,自己或醫生會說是遺傳病,在中國文化裡如此說,是件很不孝順的事。 怎說,父母給我們這條命,後來我們沒去照顧好,還說是父母給的,是屬於一種不孝順的行為。
    我們是沒資格去說得了遺傳病的,只能說我們和我們父母的生活狀態,生活習慣、情致,很多方面都太一樣了。譬如:父親受了母親一輩子的氣,而我們找老婆又找的是母親的樣,然後我們又跟著受一輩子的氣,這種現象會產生父親是肝癌,我們也是肝癌,這只能說我們跟父親的習氣、生活習慣、受的教育、情治太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學會有理性的控制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情緒,還包括我們的情慾等方方面面的控制。
  "以欲竭其精"指都是因為慾念,耗散了我們的精,意指都是慾望給我們造的病,"以耗散其真"因為我們的喜好,散掉了我們的真陽元氣,"不知持滿 "是指不知道知足,老愛去追求外在的事跟物。
    我們的煩惱會多,就是我們太愛往外求了,如:五子登科,什麼都想要,古時候的人煩惱會少,是因為他們都向內求的原因啊!他們是追求自己身心的修養。
    要知道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滿足的,但我們的慾望常常會很不容易滿足,我們要了解這是根本性的問題,要治病,要先了解我們有什麼不好的生活習慣,先改了,在談治病(意指得病,我們要先反省生活習慣改進後,病是會去了一半的。)譬如:我們先把姿勢做正,脊椎就會正了,氣也會上來順暢些。有意思。

     "不時御神"不按時的去駕馭自己的精神,"務快其心"指只知道痛快"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如此肯定會半百而衰的。這說的都是習氣造病。太有意思了。整理於曲黎敏演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