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春夏秋冬,24小時,《黃帝內經》依循天地之道認知生命本源,順應自然規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氣,中華幾千年的養身智慧,北京中藥大學 曲黎敏教授解說《黃帝內經》,部分整理記錄: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黃帝內經》,它實際上在國學的經典中,有其非常獨特的地位,幾乎是唯一一本聖王命名的書,這也意味著生命之學在古代的文化當中,被認為是帝王之業,是一大功德和大慈悲。
那聖人為何會重醫藥,這個經意又怎麼講呢? 說起她在行的解字:
第一種解釋-“聖”字上面是一個”耳”和”口”下面是個人,也是”王”字,就是聖人是能聽從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體和慾望的人,如果既能夠掌控自己身體與慾望,又能夠使別人聽從自己,那麼就可以由人而做到王,這個是聖人重醫藥的的第一條解釋。第二種-“聖”字下面即人生。古代的天字是如此寫的,一豎下面再一個人(圖),所以古文裡又叫做"天、顛、頂”。天下既人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人體是在所有組織系統裡面,屬最精密的組織結構,它自己本身有一個和諧的機制,那也是中國古代認為的”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原因。這也說明千百年來什麼都變了,但是人沒有變,人的本性是沒變的。所以古人認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從身體當中來的,怎說:
國學中《大學》講至善。《中庸》講太過與不及,而所有的太過與不及,實際上都源於人身體結構內部的太過與不及。譬如:我們肝火如果太盛的話,(肝)木生(心)火,那麼我們的心就會煩亂,也會影響做事會很急躁。如果腎經不足的話,我們的思維力就會不夠,身體本身會出問題,做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也就衍生出拿破崙說的:人的身體結構即命運。
中醫來說人的身體結構及功能即是命運,再往下說,生命醫學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所以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國學一向都強調,從醫入道(和)道以醫賢,意思是說:你能夠把此學領悟了,你有可能就領悟了天下之道。
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認識自我。可以思考一下,我們的生命活力是從哪裡來的,她又說起了漢字的解意,有意思呢!
我們會用到”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這些都代表我們生命活力、跟領導力的詞彙,我們可以想想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先說魄力的"魄"字在中醫裡它是"肺"的神,所謂神,就是肺氣足了以後,外現的樣態就叫”神",也就是經、氣足了以後的外顯樣態。而"力"這字它關係到"腎",因為我們的力量都是從腰部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魄力"它牽涉到一個我們先天本能的問題,這是學不來的,這是肺氣、腎經足不足的問題所影響的。
接下來是"精神","精"在中醫的概念裡是指”腎”的基本物質,而神是指"心"之神,在中醫裡來說"精神",是"心腎"相交通的能力,它能力的外顯就是"精神",如果一個人的腎精不足,就會顯得沒精神,所以他也是屬於我們身體層面上的東西。
“膽識”在《黃帝內經》裡,”膽”是主決斷,你有沒決斷力,也是你的領導力的體現,決斷力決定的是你的膽氣足不足。
”意志”中的”意”是中醫裡”脾”的再現,也就是脾之神為"意",”脾”是主運化(指頭腦靈活)。”志”是”腎”之神,”意志”加起來就是人體的運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體現,因為”腎”主收藏,能夠運化多少,又能定住多少,這就是說人的意志力而言。
“聰明”,”腎”開竅與耳,”肝”開竅於目,”聰明”看的是”肝腎”的能力。所以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更多的向內看的認識自己。有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