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社工2021/10/19

 


           有時間的回過頭 整理以前文章

                 此篇為2012年寫 

    台北市勞工教育館有一堂文化大學 老師的松陽基金會辦的基礎優點個案一堂社工課程,我與文大同學因對這課程有興趣,而志願當志工的幫忙。一早把家人中午飯菜準備好,八點半趕到會場幫忙做簽到、發講義的工作,第一次做覺得很新鮮。

    台灣各地來的社工員共五十多位,輕鬆的志工工作換得一場很棒的知識學習,讓人開心。講課老師因記錯時間(九點半)拖到十點才開始。

    在此我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九點鐘學員陸陸續續的進場,還有遠至高雄澎湖來的社工們及一位來至屏東的修女,他們不知是不是平常傾聽慣了,這批專業的社工在教室內出奇地安靜呢!讓我尊敬。

    宋麗玉施教欲教授的到來開始上課,興奮地聽著從沒上過的社工課程,對內容有感動,與朋友做分享:

    老師提到一個"優勢觀點"的觀念說,它本來就存在我們人性當中,跟某些人本來就是相應的,在社工工作中特別提它,因為它屬於個案管理的一種,他們在實務上接觸後發現,"優勢觀點"很符合人性,會讓做社工人更有信心,是讓案主享受更好的服務的一帖良藥。

     佛洛依德曾談到愛吃,是童年口腔期沒滿足,太固執是童年肛門期訓練太嚴格造成。喜歡遲到的人是想得到焦點,也表示童年得到的關愛不夠。當我們潛意識被揭開了病就痊癒了嗎?

    老師問:「什麼樣的人我們告訴他,哪裡錯了他就會覺察改過?」學員答:「成熟、理性、有反省力、開放、行動力強的人,比較容易接受改變。」

    老師又問:「實務中有多少人是如此其實理性取向,告訴案主什麼是好的,也是一種不理性。」老師又說:「一位有偷竊、逃學行為的兒少案主,社工與他見面如果每次都談他的行為問題,平常看到他就想叮嚀他,或每次見面都說你這不對,你那不對,請問這少年會想見到我們嗎?」 應該會逃得遠遠的。是啊!在教育孩子的經驗裡也是如此。

    人通常會跟說話有愉悅經驗的人在一起,或跟會看到我美好一面的人在一起,有人說送人最好的禮物是在互動的過程,讓對方知道他自己有多好。是啊!說的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