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心理健康(二)2017/04/20


如何判斷這『情緒』是要去看醫生,醫生的她(魏鏡)說了一個標準,就是這『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就不是疾病,當發現這『情緒』有不可理解部分,以前不會這樣,周圍的人也不理解你為何會如此,也就是缺乏可理解性,那行為就是異常。
一個人把他的困擾跟我們說時,有人會覺得那我不成了垃圾桶,魏鏡說她不如此認為,她覺得那是『寶藏』,也就是那是患者的真誠與信任,患者願意把他的所思所想,感悟體驗告訴我們,這是難得的,他會是為這人把內心的『寶藏』打開,她會跟病患一起去梳理,一定能在梳理後找到釐清的道路。好棒的醫生。
有很多時間我們內心會是衝突的,譬如有時候我們很喜歡跟人建立聯繫,獲得別人認可,但是我們又不會去跟別人交流,希望別人是會更主動一點。心理醫生的她如果碰到這情況,她會做一些幫忙,嚐試去改變患者的行為與他的願望吻合。
人跟人『比較』的壓力,老師說了她的觀點:愛『比較』跟每個人壓力管控有很大關係,『比較』如果是讓我們《知恥而后勇》那是要有的,如果那『比較』是我們的忌妒,然後會去悔恨,那就別去『比較』。
我們要如何對待『抑鬱症』的人,當這朋友正常時,我們就要用正常人去看待他,當他願意跟我們說出心裡困惑跟想法,我們不要去勸他,說什麼,你別這樣,想開一點,你想多了,一切都挺好的,不要如此說。我們要做的只要『聽』就好了,否則患者會更自責,會加強了患者的負面體驗。
談到人要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老師說那會是『心藥』,如果我們拋棄了這世界不要多只要十天,世界很自然地就拋棄了我們,人要有自己的業餘(除工作外)興趣,我們不要只有工作的那一種狀態。那才會是有張有弛的生活。

最後她提到,選擇『職業』是很重要,我們要去找三個匹配,一是興趣匹配,二是跟自己的能力匹配,三是持之以恆。是學習,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