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肝與身體(二) 2018/05/24



    每一條經絡都有五俞穴是「井、滎、俞、經、合」。五臟有病要取其原穴(也就是每條經絡的原穴)肝經的原穴是《太衝穴》。全身麻、血壓高要按《太衝穴》,推它時往腳指方向推。(它是治血壓高很好的穴道),因為很多血壓高的原因是因『肝氣鬱結』或『情緒』方面問題。
    經絡順著推叫『補』,逆著推就『瀉』,肝經的循序路線是從腳到頭上,要瀉是從腳背往腳趾下推,要瀉-肝火,正確的方法是按壓《太衝穴》後,在往下推時間不要超過五分鐘。
    肝經的五俞穴在那裡:井穴(經氣的根)、滎穴(水流出來的地方)、俞穴(輸轉之意),還有經穴跟合穴,五俞穴是經絡的根本。肝經上有:《大墩穴》(大腳拇趾)的三毛處(有人大腳拇指上長毛處)-大墩穴(肝經的井穴)治疝氣,按壓時不要超過5分鐘。再往上有個《行間穴》(肝經的滎穴)-眼睛不舒服,跟膝蓋腫痛可以按壓此穴。再往上是《太衝穴》(肝經的原穴,也是俞穴)肝經有病要找原穴(五臟有病都要找原穴。可治高燒、高血壓、治行走困難(因為肝主筋)往上《中封穴》(經穴)按壓有痛點,會有一些肝有關的疾病。往上《曲泉穴》(在膝蓋內側)(肝經的合穴)此為肝經的五俞穴。
    肝經的路線是大拇指的三毛處,沿著大指跟中指中間往上走小腿的內側在往大腿內側走去會繞過陰器,由腰兩側走到乳下一點《期門穴》是它的主穴往上到嘴唇繞一圈,到眼睛旁邊在到頭頂。所以頭暈、腦脹、暈眩跟肝有關係。秋季要多對肝保養,早睡、肝血不足要喝四物湯,多按摩肝經的五俞穴。
    每個經絡的五俞穴都在小腿以下,手肘前面。已經痛要俞(),有病才會痛。陽穴是從上往下,陰穴是從下往上。順著就是補,逆著就是瀉,有病(會痛)就要用-瀉的方式。視頻林中貴中醫生解說,是學習,記錄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