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溫故知幸福2016/01/16


    很多人能把一件可能的事變成可能的去做,不是很多的人會去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如果我們能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但那也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拍電影裡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知道寫這劇本,不走彎路,不繞遠,不做無用功之事。另一種是笨人,用的是最笨的方法,是在路上走出來的,就是他不知道哪條路是要走的路,怎辦呢?就是把每一條路都走一遍,這是笨編劇,做了很多的無用功,後來他終於真正的找到想走的路,這是因為走了很多冤枉路,然後才發現,喔!這才是我真正要走的路。他覺得自己是笨的人,不屬於聰明的人,所以選擇用了笨的方法。這是導演-馮小剛開講了節目裡的一場演說部分內容整理。
    說到拍了《1942》是一個發生在河南的一個災荒,有三千多萬人向着陝西逃荒,途中三百多萬人餓死的一個故事。為了拍戲,去訪問當時的人,發現很多人已經記不清楚了,當時在想是不是我們是一個善於忘記的民族,還是我們遭遇的苦難太多的關係。
    覺得自己拍這電影的意義很大,另一個想法就是想透過電影,讓大家想一想這社會怎會發生如此的一個悲劇,以後還會不會發生。也是希望與年輕人一起認識過去,認識自己,因為溫故所以之幸福。
    電影就很像是照鏡子一樣,照見了我們自己,因為有鏡子所以我們會了解自己的長相,儘管看到一切的真實或許會有些不舒服,但他覺得那是會比不知道強一點,所以在《1942》這部片子裡,照見了我們民族性的部份不堪。小說故事跟具體的人物,當初要拍成電影有些難度,因為沒有具體人物,所以要拍成電影有困難。
     當時根據小說的線索道重慶、開鑼..等地,經過幾個月的採訪、摸索,劇本才慢慢浮現。如果當時不做就再也不會有機會,有這樣的衝動、體力、有創作力的去把小說拍成電影。
    承認自己走的是尊重觀眾的方式,又讓自己覺得好玩,也有意思,的一部商業電影。說到所有的中國電影,向着一個商業的大潮洪流,當挾着衝過去的時候,突然獨樹一幟地,殺了一個回馬槍,也就是大清新。他堅信由於《1942》得到的是觀眾更大的信任。
    希望看了這場電影的觀眾在走出電影院時,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也希望能帶給年輕人一些思考和觸動。當我們沒有會餓肚皮這件事,才可以討論尊嚴這件事。所以回望過去,我們要能感知今天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