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有所期待,便能堅持下去2016/01/07


    每次讀洪蘭的作品都有份感動,分享:
    很多時候,犧牲短期的享受會為我們的未來帶來更大的利益,人只要有期待,再大的痛苦都忍受。
    故事是一位學生問洪蘭教授開始,這位學生說他知道要努力讀書,只是一看到課本就厭煩,讀不進去,想問洪蘭教授有沒有可以幫他解決的好方法。
     書中洪蘭說到,心理學有些改變厭惡態度的方法:就是將一個喜歡的「報酬」與不喜歡的行為連結再一起,慢慢改變對這個行為的態度。
    舉了例子說: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艾瑞利十八歲時,身旁的化學照明燈突然爆炸,使他70%的皮膚得到三級燒燙傷,在燒傷病房躺了三年。雪上加霜的是,輸血時,又不幸染上了肝炎。在1985年的時候,醫生並不知道有C型肝炎,只知道他得的不是A型、也不是B型,在醫院中折騰了很久,幸好沒死。
     八年之後,他在念研究所時,肝炎再度爆發,這時已經知道是C型肝炎,而且已知用「干擾素」可以治療。然而,干擾素的副作用非常痛苦,會發燒、反胃、頭疼、嘔吐、發冷,整個療程是十八個月,每周須注射三次干擾素。很多人聽到這種情形都會不敢嘗試,但對艾瑞利教授來說,「好死不如惡活」,只好每周一、三、五晚上替自己注射干擾素,然後躺在床上,旁邊放個桶子,準備接嘔吐物。當晚,艾瑞利教授總會嘔吐、頭疼到第二天中午才能起來上學。很多病人因為無法長期忍受這種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都半途而廢,只有他堅持走完療程,打敗C型肝炎,活到現在。
    他用了「正向長期效果」的力量艾瑞利教授是怎麼做到的?就是為了正向的長期效果(活下去)而忍受負向立即效果(嘔吐、頭疼、忽冷忽熱)方式。
    做法是選定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看電影,來當做報酬。在每個星期一、三、五下午放學時,先租一部當紅的電影,告訴自己:「一打完針,我就可以看電影。」他把「打針」與「欣賞一部電影」結合再一起,回家立刻替自己打針,然後跳上床準備看電影。慢慢地,養成了對星期一、三、五的期待。每次想放棄時,腦海就浮出所看過的好電影,並告訴自己看電影有多快樂:只要一打完針,電影馬上就來。這樣的方法不僅使他成為唯一走完全部療程的病人,也救了自己一命。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很多時候,犧牲短期享受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人只要有期待,再大的痛苦都可以忍受。很棒呢!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