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春天的養生2016/03/10


四氣調神大論-春天怎麼養生;夏天怎麼養長;秋天怎麼養收;冬天怎麼養藏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是順應四時,因天之序(也是東西南北 春夏秋冬),這是養生的要則。是四氣調神大論,說的是四氣,而且調的是神,所以知道它重的是神的層面。
    那四氣指的又是什麼呢? 皇帝問岐伯到底什麼是氣?岐伯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候是指物候,亦是事物的一種表現。事物如:樹木。就是五天會出現一個變化,三五十五天時,天地間自然之氣會出現一個轉換,人想要養生的話,我們是要跟上這個氣的。譬如:春天時""生發起來了,我們如果沒有生發起來,是會生病的。到秋天""開始收斂了,而我們這時候沒有開始收斂,我們也是會得病的。這是中醫裡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概念。
   古時候說的氣,大多是在說節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我們現在說的春夏秋冬,一個季佔的是六個節氣,春夏秋冬裡,""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我們人的情志,就要跟上這個變化,如此就可以做到養生。
   四季裡的生、養、收、藏,都是四季裡面""的一種表現。那何又是""? ""是四氣全有,""就是把四氣的生、養、收、藏都包括在內,這叫中央脾土的特性,它全部都吸收,我們人是按照這去生存,去生活。
    這就像是我們住的四合院,門朝南開,東邊的房子主生發,孩子們可以去住,老人可以住在西方房,壯年人住正房。四合院的樣貌跟生發、生長、收斂、收藏一樣,也才是""。做企業也是如此,如果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全有了,是不會有問題的,它也是一種無為的境界。
   那春天如何養生呢?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
    春天的生發之機,生發之機,它是一點一點生發起來的,是有步驟的,"發陳"是指從冬天起來的,就是春天你如果身體不好,是冬天造成的,因此時陽氣全生了,萬物開始生長。那如何養生,要在子時之前睡覺,萬物都生發時起床,"廣步于庭"慢慢地走,但要走遠,"披發緩形"是指放鬆心情,"以使志生"""是腎經,腎的神,已使得腎經的氣一點一點的生起來,《黃帝內經》一直沒說如何治病,一直在告訴我們如何去生活,因如能好好生活,就不會得病。所以它也是醫道的一本書。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在春天哩,我們要時時懷著一個欣欣向榮之心,不要起一點的殺心。如果春天攀折了一枝花,秋天就會收少收一個果。春天裡人體氣機在生長,萬物也在生長,我們就要好好讓它去生長,不要去壓抑,如果壓抑是會得病的,此就叫"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只做給予動作。
    花要開了,我們就澆水,培育它。春()像少年,夏()像青年,秋()像中年,冬()像老年。要了解孩子不要壓抑它(比喻成春天),後果會不好(比喻秋天),譬如:當孩子發生(做了)事情,我們不要只看現在,要看他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受到壓抑了,如此是也可以說得通。
   "賞而勿罰"在生長時獎賞它,不要處罰它,讓它好好生發。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天地的春天是如此,人的春天也是如此,這也是養生發的一個道跟規律,《黃帝內經》談的養生,都是在養東方,慢慢生發的一個象,逆之則傷肝,會傷肝的生發之機,如果傷了,會到夏天看到結果,因為春天的會生夏天的不好時()是好不了的。""之意,指手捧東西給對方,如果東邊的春天沒養好,給夏天的東西就會少,亦是生發不好能給生長的就會少。

   春天的養生的要點說到,要如何去晚上好好睡覺,早上早起,保持心情愉悅,我們要去按照這規律去做,身體才會健康。整理於曲黎敏演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